
11月6日下午,由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、研究生处共同主办的“国关讲谈”系列学术讲座2025年第8期在图书馆二层国家安全学习中心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本次讲座邀请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,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潇枫教授,以“非传统安全与平安中国建设”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,科研管理处李梦欣副处长主持活动。本期讲座受到师生们热情参与。

余潇枫教授作专题讲座
余潇枫教授以“非传统安全与平安中国建设”为主题,从前沿学术视角与实践案例出发,系统解析了非传统安全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。他指出,安全研究需突破传统认知边界,提出“安全是关系和合度的函数”这一核心界定,强调“优态共存”是非传统安全的本质追求。
在学习方法与研究思维层面,余潇枫教授分享了高效的“两小时读书法”,倡导从“知识点学习”转向“结构学习”,通过记基础信息、目录问题化、精准找答案等步骤快速掌握核心内容,同时鼓励研究者以“全观”视角替代片面认知,挖掘危机中的无限可能性。针对安全治理实践,他结合平安浙江建设、哈尔滨水污染处置等案例,提出危机治理“三点法”,强调需做好诱发因素排查、守住生命与经济安全临界点、区分良性与不良危机类型,通过透明化沟通与第三条道路破解治理难题。

余潇枫教授讲座现场
谈及安全研究的前沿方向,余潇枫教授围绕量子安全、人工智能安全、数字伦理等议题展开深入分析,指出非传统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核心议题,且传统安全正呈现非传统化趋势。他强调,安全治理需兼顾“安全化”与“去安全化”的动态平衡,通过跨领域合作、自主知识体系创新,应对超人类、非人类等新型安全挑战,推动从平安中国建设迈向平安世界愿景。

科研管理处李梦欣副处长主持讲座

讲座现场
在互动环节,现场师生围绕量子叠加态的政治含义、人工智能对学术研究的影响、数字激进主义治理等议题积极提问。余潇枫教授逐一回应,强调学术研究需坚守原创与审美底线,以开放思维融合中西方智慧,在安全原理论建构中明确“国家”与“安全”的核心内涵。他鼓励师生以兴趣为导向,聚焦社会需求,在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开辟新赛道。讲座结束后,余教授为同学们签名赠书,现场互动热烈。


提问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发言

讲座结束后余潇枫教授为同学们签名赠书


